English

请检阅我们,祖国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纪事·使命篇
2000-07-2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周迅 宋言荣 本报通讯员 袁华智 吴瑞虎 我有话说

1995年10月15日,江泽民主席乘军舰亲临黄海某海域。一场举世瞩目的高科技海上实兵对抗拉开战幕。霎时,海面惊雷滚滚,海空霹雳阵阵。新型驱护舰舰炮怒吼,火箭呼啸,海面腾起冲天水柱;反舰导弹掠过惊涛让“敌舰”葬身大海;对空导弹拖着长长的烈焰,闪电般地将“敌机”打得凌空开花!江主席高兴地说:“打得好!打得好!打得好!”

从江主席坐镇指挥的旗舰,到纵横驰骋的我国第三代导弹驱逐舰、新型全封闭导弹护卫舰,驾驭这支海上精锐之师的编队指挥员、舰艇长和部门长,几乎清一色是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的高材生。

大连舰艇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正规的海军高等学府,到目前,已培养了3万余名海军专业技术和军事指挥人才,其中100余人成为将军,被称为中国海军的“人才母舰”。

为打得赢而教为打得赢而学

早在15年前,面对汹涌澎湃的军事技术革命浪潮,面对人才培养滞后于武器装备发展的严峻形势,大连舰艇学院在全军率先开始“通科”教学改革探索。

创建最早、名教授最多、成果最丰硕的航海系,4门课程合并成了一门航海课,总课时由近400学时锐减至260学时。

一部洋洋洒洒42万字的教材书稿摆上院领导案头。“通科先通教材。最多保留1万字。”

大大小小172间实验室和教练室宣布重组为10个大型实验中心。172∶10,一夜之间,九成实验室和教练室主任“丢了官”,实验员编制砍掉一多半……

学院领导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但他们清楚,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沿袭了数十年的人与舰之间合丝入扣的专一对应模式显然已经落伍了。由扎实的基础、宽广的知识面、超强的适应能力所决定的发展后劲,成为新型人才的重要标志。

“传统模式培育出来的人才,驾驭不了新型战舰。墨守成规图保险,将在未来战争中承担更大的风险!”党委一班人认准目标,加快了改革步伐。

很快,依照“打牢基础、拓宽知识面、增强适应性”的要求,一个覆盖8个舰种、25个舰型、140余个战位的课程体系构建完成,全院90%以上的学科进行了重组。

随后,大连舰艇学院又在通科教育的基础上,实施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完成本科教育取得工学学士学位后,再通过军事专业技术学习,成为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和海上综合作战指挥能力的海军军事人才。

从“专才”到“通才”,教改成果获全军教学成果一等奖。从学士到双学士,海军水面舰艇部队人才队伍层次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春华秋实。15年间,一批批毕业生拿着烫着金色国徽、标有“通科”两个醒目红字的毕业证书和中国海军新型主战舰艇同步加入战斗序列,很快显示出了“通才”优势,成为驾驭新型战舰的优秀驭手。前后3次大规模跟踪调查结果表明,5000余名通科学员中,参加舰艇部门长考核合格率99%,立功受奖面达85%。

宁肯人才等装备不让装备等人才

海军是技术密集型兵种,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大连舰艇学院也一度面临“学员未出校门,一半知识已经老化”的尴尬。90年代初的一次调查结果触目惊心:近半数学员用不对口,在部队得不到重用。

毕业学员在部队坐了“冷板凳”,让学院党委一班人坐立不安。

与发达国家海军相比,我国海军技术装备存在差距。院校就是要培养高素质人才来缩短装备差距,使我军立于不败之地。为此,他们提出:“宁要人才等装备,不让装备等人才。”

——加大高科技教学含量。专业课程内容不断更新,新知识、新技术、新战法、新成果不断补充进教学内容。

——加强新装备教学力量。分批派教员到工厂、科研院所、国内外名牌高校学习、进修,到新装备部队代职锻炼,并从新装备作战部队聘请了81名团以上军政主官为兼职教员。

——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结合部队的训练任务搞实习,海测系学员完成了对东海某海区的海洋测绘任务,完成了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大连大窑湾港建设测绘等,学员在实战训练中迅速将知识转化为战斗力。

——实行开放办学。在校期间学员两次出海远航;先后有1000余名学员随“郑和”、“世昌”舰出访,横跨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接与美国、俄罗斯等强国海军对话;170多个外国代表团来访。

1999年12月,大连舰艇学院研制成功的单舰多功能模拟训练系统,在海军科技练兵现场会上一亮相,就受到了总部机关和部队领导的高度赞扬。

学院在新装备教学中,以模拟器代替实装、用软设备代替硬装备,将40多套新型舰艇模拟训练系统联成跨专业、多功能的信息网络,和上万件先进的教学设备一起,使整个教学实验系统组成了一支现代化“海上编队”,各“战位”在教学训练中实现了立体互动。

不懈的努力,使大连舰艇学院的人才培养达到了与新装备发展同步并保持适度超前的新水准。

宁可淘汰在学校决不淘汰在战场

作为面向未来战场,培养高素质指挥人才的院校,大连舰艇学院历届党委班子都有一个共识:与其让未来海战淘汰一个不称职的指挥员,不如在学校淘汰一个不合格的学员。

学院制定了严格科学的《学员综合素质测评方案》。将学员综合素质细化为三级共50个指标,定期进行量化考核。1998年以来,全院就有41名学员因成绩、违纪、身体等原因遭淘汰。

淘汰也不只是学员“专利”。学院在全海军首家向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提出挑战,不思进取的教员随时可能失去教授头衔。压力之下,全院专业教员大都完成由单一专业型向复合型人才转化,98%的青年教员通过了英语合格考试,95%的青年专业教员到舰艇部队完成了代职部门长,100%的教员取得了计算机培训合格证书。

与严格的淘汰制度相对应,学院建立了优秀学员培养奖励制度。学院每年都有一批优秀学员立功受奖,获中国航海奖学金的学员人数年年居国内同类院校前列。

创新实现跨越发展的前提

大连舰艇学院领导说:“军事院校的自主创新,是占领新一轮军事革命制高点的战略举措,是实现军队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永远是我们这所海军军官摇篮的旗帜!”

在教学中,他们尝试从确立学员的主体地位入手,变单向灌输的被动式教学为双向交流的参与式教学,以此培养学员的质疑精神、开拓精神、求实精神和强烈的创造激情。

学院把选修课、自习课、实习课三个自主权交给学员,开设了60多门选修课,实行学分制,打破年级和专业的界限,让学员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自由选择。

学院还建起了“军事航海研究知识系统”、“海上作战研究作战系统”、“海洋测绘研究知识系统”等完整的资源基础平台,这里集纳了最新近的、最权威的数据、最全面的资料,利用这些资源,可以构造与海上实际相仿的航行环境和具有高动态特性的数字化舰船,不仅可以进行历史数据与实时数据的对比,而且可以进行中外各类数据的对比。

学员旅成立了创新课题兴趣研讨小组,当一个课题立项后,课题负责人在全校挑选和聘请学员,组成研讨班子,进行集体科研攻关,大大激发了学员参与创新的热情。

如今,创新已在大连舰院蔚然成风。技术指挥专业的6位学员深入分析了新技术革命浪潮给军事决策带来的崭新课题,提出了“决策只有依托‘技术平台’,才能创造新的优势”的论断,在全军军事学术研讨会上被评为观点创新奖。学院以此为依据,建成了全军第一家《海军海洋气象综合教学保障系统》、《无线导航综合模拟训练系统》等一系列作战软件系统。学员蒋科研制成功的现代化电子海图,实现了不同比例尺、不同基准纬度、不同投影方式海图的拼接,并可进一步发展为各种训练器材、舰艇指控系统、导航系统的开发平台……

滔滔黄海,曾经记录过旧中国海军一段辛酸、屈辱的历史。今天,在黄海之滨的大连舰艇学院校园里,矗立着一条醒目的标语:“献身海疆,赢得战争!”这是莘莘学子拳拳之心,这是未来舰长们的铮铮誓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